西安城墙是珍贵的古代建筑活化石
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近年来
西安城墙不断探索与总结实践
清晰和明确“预防性保护”理念
摸索出一套适合西安城墙保护与传承利用的
遗产保护框架
逐渐建立起富有城墙特色的
预防性保护体系
西安城墙景区经过持续地探索与实践
秉持最小干预原则
通过全域设置的8000多个监测点位
创新应用病害“四色预警”监测
文保专家团队与多部门联动应对突发问题
形成科学保护方案
逐步构建起了具有西安城墙特色的
“预防性保护”体系
随着对以往修缮工程的不断回顾与反思,西安城墙率先创新实行了“1+n”巡查工作模式:“1”是负责巡查工作的文保部门,“n”则是城墙管理机构全体职工乃至普通游客及市民。新的巡查模式旨在发动集体力量,全员参与巡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应对及时。
为全面、及时地掌握城墙病害及发展趋势,做到早发现,早应对,西安城墙与专业团队共同探索出监测经验——人工巡查+监测+研判,实时掌握病害情况。

8000余个监测点位全覆盖,城墙专家组与地铁、人防、交通、勘察等部门的联动联席研判,将城墙病害了熟于心的同时,更能第一时间应对各类突发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保护方案,有效提高遗产安全系数。
在坚持不懈持续监测的基础上,西安城墙组织分析20多年积累的监测数据,通过多项抢险工程反复验证和系统性模拟实验,结合病害发展规律,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地摸索总结出“四色”分级预警监测体系:即分别针对城墙墙体及古建筑,以沉降、裂缝、位移的变化量和速率,按照病害程度从低到高分为绿、黄、橙、红四个险情等级,设置触发预警阈值,对每一种险情等级,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工作预案,结合定期研判会,使得管理者对城墙的任何变化随时了然于心,防患于未然,基本杜绝了极端情况的发生。

文旅融合新举措
西安城墙景区大力发展文旅融合
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目标
构建“敬畏+热爱+尊重+传承+复兴”五位一体的
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利用模式
围绕“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化旅游新品牌
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
从深层次挖掘了千年城垣的文旅资源
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
为了吸引游客,西安城墙景区全年推出主题文化活动。如今,为迎接国内外贵宾而创作的以唐代礼仪文化为题的演出——《梦长安》经过提升改造,成为五湖四海游人们来到西安最爱的打卡的实景演出之一,是大家心目中的唐文化的标志符号。
一年一度的城墙新春灯会、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西安城墙国际音乐节、夜宿城墙看星空的奇妙体验、风筝节等众多品牌文化活动,在彰显西安城墙的历史风貌及文化内涵的同时,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了千年历史文明。

最近,城墙IP不仅火遍西安,更在全国社交媒体上爆红。核酸贴纸城小将、李小白、波斯客、唐小妃……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面对不少网友喊出“不想做核酸,只想收贴纸”,西安城墙景区特以《梦长安》Q版人物为主形象推出“盛唐天团”数字藏品。一经上架,受到了藏友们的追捧,30秒内全部售罄。


“唐小妃”“城小将”“李小白”“波斯客”从核酸贴纸变身数字藏品,而这并非是西安城墙第一次跨界。
此前,西安城墙景区深入挖掘千年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核,融合数字+旅游+文创特点,连续发售七期系列数字藏品,“小武士”“天之四灵”“时装派对”“造物女神”等藏品,屡次打破国内文旅行业数字藏品销售纪录,在数字藏品圈引起热烈反响。




数字藏品多样化“玩法”,让文物二度开发,插上想象的翅膀,为西安城墙文旅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3►
对城墙日常的守护精细入微,对文化的传承开放包容。近两年来,城墙上的敌楼摇身一变,成为锦灰堆艺术馆、甲胄博物馆、范燕燕艺术中心、城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艺术场所。
走进锦灰堆艺术馆,负责人封晶是知名非遗传承人,锦灰堆将锦缎和古物字画完美融合,将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缩影在这一张小小宣纸上毕显。

范燕燕艺术中心展示了以敦煌艺术为题材的现代文创作品,在城墙上领略敦煌飞天梦。

西安城墙甲胄艺术馆,唐代武士和将军们的铠甲复原品,工艺精湛的令人惊叹,造价不菲的武器装备,也是盛唐时代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富的象征……

城砖作为城墙根基,承载着民族厚重的历史。西安城墙城砖艺术馆让古老的城砖与现代时尚相碰撞,砖心砖意,守护相随,将千年城砖凝结为掌心信物,打造独一无二的“西安城砖”。

未来
西安城墙景区将继续秉承
“守护历史责任、践行文化使命”的理念
把城墙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
力争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能够走进城墙
关注城墙,热爱城墙
共同来擦亮这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