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面层次结构按时间划分为:
隋唐(581-907)、唐末五代(907-960)
宋元(960-1368)、明清(1368-1911)
近现代(1912至今)
断面将西安城墙的历史由明代上溯至隋代
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西安城墙
历经1400多年的历史演变
是现存唯一直观反映西安城市演进的
珍贵实物见证

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建设
是我国都市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成功典型之一
先建地下管网后筑城郭
掘井汲泉、开渠凿池、引河蓄水
使明渠暗渠交错形成一套城市活水系统
巧妙地将城市各用水部门联系起来
彰显了时人的用水智慧

含光门过水涵洞
是长安城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穿越城墙的涵洞式水道结构
应于公元581-582年间建成
过水涵洞遗址的发现
证实了古人建造技术的精湛和科学性
为研究隋唐长安城建筑设施与水利系统
提供了实物资料
反映了隋唐城市规划有度
既注重地面城市形态
也注重上水下泄的供排水系网络规划

城门是沟通城市内外联系的重要通道
其基本功能是交通和防御
同时也发挥着城市管理
大众传媒和礼仪等社会功能
与城市的社会政治、制度运作有着密切关系

含光门门道遗址
是目前唯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
隋唐皇城城门遗址
其考古发掘直接有力地证实了
含光门的历史沿革
反映了我国古代城门的管理制度
是考证隋唐城门建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唯一性和普遍价值

通过门道遗址
还能学到不少唐代交通规则
在含光门遗址西门道和中门道中部
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几乎与门道宽度等长的石条
这正是为减缓车速而设的石门限
也就是唐代“减速带”,防止人们“飙车”

另外最早的“交通规则”
《仪制令》颁行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它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文书
其中的内容可以扼要地概括为
“凡行路巷街,贱避贵
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断面遗址见证了体现城市变迁
想知道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西安城市的轮廓是怎样的?
想知道外国使者
在长安城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
留个悬念
等你探馆的时候一一发现

一座含光门,半个长安城
长安城用一座城门
记录了遥远的大唐
梦回长安,一步千年
就从这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