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海墁和流水槽

信息来源: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     发布日期: 2017-01-27 09:48:00


  海墁
  海墁是城墙顶部的平面。明清时期对保护城墙、加固海墁十分重视。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袆在给西安土城墙外壁通砌城砖的同时,也给全城顶部砌了青砖。民国时期的《续修陕西通志稿》卷八载:“乾隆三十三年又将城垣顶海墁砖砌,使雨水不能下渗城身里面,添设墙宇,安砌水沟,使水顺流而下。”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葺西安城墙时,对全城顶部海墁进行了整修和改造。为了便于城上交通和防止城墙顶部受雨水浸泡,先于海墁添夯0.45米厚三合土,上面再平铺2层城砖,并统一全城海墁内倾斜坡约5度,以便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墙内侧的流水槽。
 
  流水槽
  流水槽为西安城墙的排水建筑,由清乾隆四十六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修造。流水槽为砖石结构,附贴于城墙内壁,从城顶直立达于城基。其上有石制吐水嘴,槽口宽0.65米,深0.70米,两壁砖砌,各厚0.60米。城下有滴水石,与沟渠相通。雨水可从城顶入吐水嘴,顺槽而下,至滴水石后,再散进阴沟流去,两槽之间相距40~60米,全城内壁共建有167个流水槽。流水槽的修建,防止了城墙墙体受雨水浸泡而塌毁,对保护城墙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李清浅)


(责任编辑:)